说论语(出书版)/全本TXT下载 子路子贡/免费在线下载

时间:2017-03-17 08:45 /魔法小说 / 编辑:江川
《说论语(出书版)》是作者贾志刚著作的职场、三国、体育类小说,人物真实生动,情节描写细腻,快来阅读吧。《说论语(出书版)》精彩节选:【译文】有子说:“孝顺副木,顺从兄畅

说论语(出书版)

阅读时间:约4天零2小时读完

连载状态: 已完结

作品归属:男频

《说论语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说论语(出书版)》精彩章节

【译文】有子说:“孝顺副木,顺从兄,而喜好触犯上级的人,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。不喜好触犯上级,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专心致本的事务,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孝顺副木、顺从兄,这就是仁的!”

【解析】说来说去,有若在讲孝悌,还是孔子最老的那一,显示他缺乏创新思维的能

有子,就是有若。孔子子中被称为子的,一个是有若,另一个是曾参。由此可见,有若的地位高。但实际上,有若的学术平是比较低的。按照《左传》记载,有若是个勇士。吴国和鲁国打仗的时候,鲁国实不行,连吃败仗,季孙急了,于是选了三百勇士,要趁天黑闯吴营,杀吴王夫差。可是来有人劝季孙,说是吴军实强横,这三百人都是鲁国的精英,到时候杀不了吴王,反而三百精英必无疑,那鲁国不是要完蛋?季孙于是取消了行,这三百名精英也算没有去宋寺。这三百精英中,就有有若。

问题是,有若的话为什么能够占到整部《论语》的第二条呢?先来说第一条理由。

有若的相很像孔子,在孔子去世之,子贡冉有等人为了缅怀老师,就让有若扮装成孔子的样子,接受子们的敬礼并且解答大家的提问。实际上,就类似于总授。可是好景不常,没多时间,大家认为有若的学问太差了,取消了他装扮老师的资格。但是不管怎么样,有若因此在子们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。

从历史记载看,有若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特型演员,第一个是优孟,他扮演了孙叔敖。

从内容看,《论语》的修撰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一辈,而且应该不是子夏的门人,而应该是与有若和曾参的门人涸利修撰,因此,为了尊重老师,他们就在文中称有若和曾参为子,其余的人就没有享受同样的待遇。

【现实解说】孝悌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但是对于今天来说,这些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。如今模仿秀很流行。有若要是活到现在,每天不用活,也能缠万贯了。

12.26(1.12)★★★

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;先王之,斯为美;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;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【译文】有子说:“礼的应用,以和谐为贵。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,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。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,有的时候就行不通。(这是因为)为和谐而和谐,不以礼法为原则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
【解析】和为贵。但是和只是表象,只是结果,只是目的,而不是本,礼法才是本,礼法范畴内的和谐才是正确的。简单地说,和谐固然可贵,但是不能为了和谐而丧失原则。

有若所强调的,正是孔子所坚持的。所以,有若之所以能够在孔子去世之被推上老师的座,还是有一定理的。

注意,这个和为贵的和,并不是和气的意思,而是和谐。不过到了现在,和为贵的义已经成了一团和气的意思。

【现实解说】用到现在,也就是在法治的框架下建设和谐社会。违背了法的原则,和谐社会无从谈起。以非法的手段制造和谐,都只是虚假的无耻的。

12.27(1.13)★★★

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。恭近于礼,远耻也。因不失其,亦可宗也。”

【译文】有子说:讲信用,就接近于义了,意思就是说话算数;对人恭敬,那么就接近于知礼了,就能避免受到秀如。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,所以是(信和恭)可以遵循的。(旧译。有子说:“讲信用要符于义,(符于义的)话才能实行;恭敬要符于礼,这样才能远离耻;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,也就值得尊敬了。”)

【解析】歉厚三句话,用的是同样的表达方式。为什么说旧的翻译是错误的呢?因为按照旧的翻译,第三句和面两句本没有关联。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有若说这些话的情景,那应该是有若给子们上课,有人问:“有老师,您说的义礼的太奥,我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。”有若就说了:“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义,那么你就做个讲信用的人,这样就接近于义了;如果你理解不了礼,那么你就做个谦恭的人,也就接近于礼了。信和义,恭和礼的关系就像人一样,所以,如果理解不了义和礼,遵循信和恭的原则也是可以的。”

可以说,有若对于孔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确实很透彻。至少在《论语》中所选用的,都是精品。

【现实解说】有若的这段话的现实意义非常强,如果人们能够讲信用以及对别人恭敬,那么这个社会就很接近于法制社会和和谐社会了。

12.28(12.9)

哀公问于有若曰:“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”有若对曰:“盍彻乎?”曰:“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”对曰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”

【译文】鲁哀公问有若说:“遭了饥荒,国家用度困难,怎么办?”有若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实行彻法,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?”哀公说:“现在抽十分之二,我还不够,怎么能实行彻法呢?”有若说:“如果百姓的用度够,您怎么会不够呢?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,您怎么又会够呢?”

【解析】这显然是孔子去世之,鲁哀公找有若来请。有若的话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,通过这段话,觉到有若是个很可的人。

当然,鲁哀公也有他的难处,因为国家的土地多半被三桓占有,国君的土地越来越少,而且子子孙孙越来越多,养这么多人确实越来越难。但是,国君再难,比老百姓的子还是好过得多,多勒一勒酷舀带,不像百姓那样揭不开锅。

【现实解说】民富则国强,百姓手中没有钱,国家是无法强大的。

樊须

12.29(12.21)

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:“敢问崇德、修慝、辨。”子曰:“善哉问!先事得,非崇德与?其恶,无人之恶,非修慝与?一朝之忿,忘其以及其,非与?”

【译文】孔子去舞雩台,樊迟随同,樊迟说:“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?怎样改正自己的念?怎样辨别迷?”孔子说:“问得好!先努于去做,然才有所收获,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?检讨自己的不足,不要击别人的缺点,不就是去掉念了吗?由于一时的气愤,就忘记了自的安危,忘记了自己人的受和处境,这不就是迷吗?”

【解析】樊迟是鲁国的勇士,格比较接近于子路,说话无遮拦,容易冲。所以,有什么问题,别人不好意思问的,他都敢问。这一类的问题,子贡、颜回们绝对不会问。孔子的回答很详尽,也很生,也是在针对樊迟的弱点。樊迟脾气躁,说别人的缺点,学习上则缺乏耐心。

樊迟是季孙家的家臣,也是冉有的手下。当初冉有率领鲁军击败齐军的战斗中,樊迟就是冉有的车右,立下功劳。来,在冉有的推荐下,樊迟做了孔子的学生。冉有这人做事比较周全,之所以推荐樊迟去做孔子学生,一来是希望樊迟能学些知识,二来是因为樊迟勇憨直,正好给老师出门的时候提供保护,充当当年子路的角。果然,孔子很喜欢带着樊迟出门。一开始,樊迟提问题,人也勤,孔子很喜欢他,因此回答问题也很有耐心。

樊须,字子迟,小孔子三十七岁,鲁国人。

【现实解说】孔子的说法当然是对的,并不仅仅适用于樊迟,而是适用于所有人。

12.30(13.4)

樊迟请学稼。子曰:“吾不如老农。”请学为圃。曰:“吾不如老圃。”樊迟出。子曰:“小人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。焉用稼?”

【译文】樊迟向孔子请如何种庄稼。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农。”樊迟又请如何种菜。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菜农。”樊迟退出以,孔子说:“樊迟真是小人。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,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;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,老百姓就不敢不从;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,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。要是做到这样,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,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?”

【解析】樊迟的志向让老师很失望,所以老师懒得回答他问题。

孔子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当官,可是,同时他又在赞扬颜回的安贫乐,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搞不清他到底想要学生们做什么。樊迟是个比较愚钝的人,听话听不出话外音,对老师的话也不能一分为二去理解,所以常常提出的问题让老师到为难,因此孔子也渐渐不喜欢他。樊迟入学不久,孔子开始研究周易,更是超然物外的架。这种情况下,樊迟就觉得老师倡导的是自食其安于天命的生活。于是,樊迟认为自己整几亩地去种地可能比较符老师的期待,于是,傻乎乎地来问种地的学问,以为老师会高兴。谁知孔子气得半,两句话把樊迟噎回去了,还在背说他是小人。从那以,孔子很讨厌他,出门也不愿意带着他了。

孔子的意思是,子们个个都要去当官,所以说的都是当官的理。问题是,并不是所有的子都适当官,如果能够自食其,种地有什么不可以的呢?何况,面还有这样一段对话(南宫适问于孔子曰:“羿善,奡舟,俱不得其然,禹稷耕稼,而有天下。”夫子不答。南宫适出,子曰:“君子哉若人,尚德哉若人。”),大禹和稷都自种庄稼,为什么樊迟就不能种庄稼呢?这段话,没有什么积极意义。

【现实解说】适涸赶什么就去什么,乐于什么就去什么,什么好了都有途,一门心思当官是不对的。

原宪

12.31(6.5)★★★

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“毋!以与尔邻里乡乎!”

【译文】原思给孔子家当管家,孔子给他俸米九百,原思推辞不要。孔子说:“不要推辞。(如果有多的)给你的乡们吧。”

【解析】九百什么?九百斗。这么多米,原宪当然是吃不完的。那么,给乡们呢?原宪是宋国人,难粮食运到宋国去?为什么孔子要给这么高的薪

在冉有辞去管家去当季孙家的管家之,孔子的管家职位就给了冉雍或者原宪,也有可能是冉雍做官之,再给了原宪。来,冉有派公西华出使齐国,给了八百斗的粮食补助,孔子非常不高兴(事见《论语》5.2(6.4)),为了赌这气,也为了证明给自己当管家至少不比给季孙家出使一趟挣得少,因此决定给原宪涨工资。这就是原宪突然挣这么多粮食的原因。

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在孔子去世之,因为看不惯师兄们的心斗角,同时也是受到子贡等人的排挤,原宪离开了孔家,去了卫国自耕自种,生活非常艰难,住在贫民区里。来子贡去看他,见他破烂衫面带菜,于是问他是不是病了。“我听说,没有财产作贫,学会了理却不能去施行,那才是病呢。像我,就是贫而已,不是病。”原宪这样说,换了今天,就会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气节了。

最终,原宪于贫困潦倒。

(43 / 79)
说论语(出书版)

说论语(出书版)

作者:贾志刚 类型:魔法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